球王会体育官方app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5-08 16:50:20    浏览:

[返回]

  球王会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球王会体育官方app,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源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各个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Forman和Godron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①现阶段景观生态学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模糊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发展颇引人注目。研究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空间、技术、美学等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生态的重视成为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共识,生态教学已成为现代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是现代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已被认为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生态思想深入地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去,使设计师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具有生态意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为此,近些年来在景观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意识教育模式的尝试,渗入具有生态意识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教学中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对于生态化理念的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微系统,是城市中总量最大、分布最广、居民使用率最高的系统类型,这些微系统对城市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景观微系统通过微循环,在地块内部即形成了生产、消费、降解的基本平衡,只是将超出地块微系统降解能力的部分排到城市系统中,大大减小了城市降解废弃物的压力,减少了能耗。其次,生态不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景观生态倡导的其实是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地块微系统内,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生态事件和由此带来的实际效益,对促进生态城市转型意义重大。②再次,地块作为城市中基本的用地单元,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风貌,提高了城市不同地块的识别性和景观异质性,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景观。景观生态教育理念,一方面不仅在教学中完善生态基础知识及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课程,而在高年级的设计实践课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课题设计操作运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趋于大空间巨系统,由基本用地单元形成的微系统生态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其类型丰富多样,功能接近日常生活,尺度易于把握。在景观生态化课程教学中,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有直接的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微系统的生态化设计来解决基本用地单元的景观生态化问题,这一理念导入课程中,并由小及大,逐级上推,构建“基本用地单元(微系统)——街坊(小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大系统)——城市(巨系统)”的生态景观系统,进而解决城市巨系统的景观生态问题。通过专题训练,使学生在设计的动态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态意识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微系统生态设计从日常生活环境入手,从细部环节最接近于人的小尺度空间开始,这也是景观生态教学中学生课题作业最佳的切入点,然后逐次进入巨系统环境问题。

  利用系统论思想,从构成城市的细胞——基本用地单元这一小环境着眼,提出景观设计的微系统概念并引入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的界定、构成、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主要关注五部分内容:微系统的能源供给、微系统的道路铺装、微系统的绿化植栽、微系统的景观小品、微系统的垃圾处理。涉及的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这几个因素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已被作为基本的认识反复学习及实践过,那么能源供给和垃圾处理牵涉到技术问题,在此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学科知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中导入能源系统思路,能源系统是以物质实体边界进行城市系统分类中的唯一动态系统。使学生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考虑到在地块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做到输入能量(消耗能量)与输出能量(废弃物)的最小化与循环利用。在地块微系统内部,能量输入系统可简化为电能、热能和水能等能量的输入,并且同时伴随能量的输出、废水和废弃物的输出。如在课程设置时可引导学生考虑多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点。另外,倡导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节能减排。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是:需要注意在设计中对场地原有的自然元素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利用,例如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

  培养学生利用当地材料的生态环保意识,结合材料的色彩、质地等体现人性化和艺术化设计。铺装、小品设计是微系统内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最为普遍的设计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在微系统生态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品设计原则:优先应用废弃材料;注重环境的整体效果,切勿盲目求大;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

  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遵循植物的本土性、自组织性和共生原则,创造多层次的植被生态环境。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质感,通过植物之间的生态特性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来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绿化设计时把握原则:一方面,植物树种选择要以本土树种为主,避免外来树种的长途异地移植;另一方面,植物配置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生态群落的发展规律,营造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引导学生对微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关注,这对于地块的整体生态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微系统内建立微循环,可以有效减少地块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压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化与人性化的双赢之举。③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并不是要在每个微系统中进行,如果可能应尽量应用。在微系统进行的这一转化将会对城市这个巨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中,许多人认为景观生态化只能在公园、绿地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实现,小地块无法实现景观生态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我们在景观生态教学中要纠正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这三个误区是在景观课程教学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基于这三个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在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建立清晰的生态设计思路主线索及相关知识内容,如何构建微系统生态意识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的整体关联,成为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建构的重点,在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上体现微系统生态意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相关课程中即基础训练阶段进行渗入式教学。到二、三年级进行深化拓展阶段训练,课程中实践命题可设置为直接的微系统生态化课题实践练习。到高年级进入综合提高阶段,课题设计内容涵盖面涉及较广,地形环境复杂。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主脉络,同时在每个阶段与其他相关基础课、专业课保持相关的连续性。

  景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涉及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广泛适应能力的执业教育作为基本标准,课题研究坚持开放性与理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微系统”作为切入点引入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建立“设计——实践——研究”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对“微系统”的关注而切入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对于设计题目的选择应不断完善,结合地域特征、经济水平差异等,可提供不同的微系统景观空间,也可依据微系统景观空间构成特点分类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对设计前期的研究及设计分析,提倡“研究性”学习,让教师的科研更多融入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中。

  “微系统”其实质是对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在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地方、地域化的了解和关注。

  1.关注系统环境的地理、气候特征。在景观生态化设计课程中对于不同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下生态环境的介入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地域“微系统”环境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建筑景观在产生初期,其决定因素并非人文历史,而是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设计实践命题是对地域气候在景观中的影响。在课题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思考不同的地理地貌下,景观生态环境设计所应对的方式。

  2.关注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日常的生活空间尺度、平民生活行为空间,把握微系统景观的本质意义及形式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目前中国社会大量存在且更多需要的适宜的空间的关注及技术手段的研究选择。教学中命题设计从大的城市绿地、广场转为小型的街心花园、庭院景观等日常化的微观系统环境,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基础调研由文献搜集要深入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走进平民日常生活,了解线.关注地域历史与地区精神。在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中,对于微系统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上的了解,还要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地方的表面状况,应更多领会当地文化、地区精神,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述空间的历史。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地域生态化更高层面的意义。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意识,以景观微系统生态创造为契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生态责任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意识。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恪守的职责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栖居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正确的生态理念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球王会体育官方app。在景观生态化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课程一方面是对学生引导、渗入生态化思想及对应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在充分渗入之后,在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理论信息与校内实践设计经验基础上,析出有价值意义的设计才有可能,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思路才有基础。⑤教师作为在教学渗入及课题实践析出这两个环节的引导者及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造即析出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并鼓励他们对于创新思路的尝试和创造,多以社会实践真题为训练题目,敢于接受设计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和扩大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影响,同时不断提高生态化设计教学水平。

  ①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设科技,2006(7):29.

  ③张金伟,陈琳.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与思考[J].中国勘察设计,2008(11):75.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1]。高校是创新人才的重要输出地之一,在高校展开教育改革责无旁贷。2011年风景园林专业成为全国110个一级学科中的一员,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2]。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人才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风景园林学科教学体系及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和领引作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训练设计的各项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在新形势下,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当前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探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是继风景园林导论开课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前导作用。通过往年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原课程培养目标单一,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绘图表现能力,包括学生阅读理解园林图纸的基本能力,掌握平面、立面、剖面以及局部透视和鸟瞰图的绘制方法。同时掌握一定色彩表现方法,如水彩或彩铅、马克笔彩色渲染。显然,此培养目标与培养独具本校办学特点且兼具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人格(Quality/Personality)为目标的卓越风景园林师的差距相差甚远[3]。

  该课程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教学计划共48学时,包括理论学时8学时,实践学时为40学时,但不论理论学时还是实践学时,均不能够满足现代风景园林多元化的需求。

  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模块和表现模块,过于强调表现技能。风景园林具有专业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双重属性,故仅仅注重科学与技术是不全面的,需要在哲学、美学、艺术和人文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横向对比后发现,教学方法较国内外先进院校有较大差距。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造性思维。惯性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匮乏、个体封闭式学习以及模仿与样式主义是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4];教学方式多以模仿范式进行;教学结果呈现机械化,流水式作业。而国外院校通过开放式教育如鼓励、启发、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通过现场调研、速写、测绘、摄影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景观环境的认知的理解;通过汇报、讨论、桌面辅导推进课程设计进度[6]。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启动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值此契机,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专业技能。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4年课程改革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此轮教改内容突破了往年单纯注重制图基础和技法表达作为授课重点的局限,将培养目标逐渐拓展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综合掌握基本制图方法和设计表现技法,如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制图规范、钢笔徒手表达、电脑软件及摄影基本知识、人体工程学基本知识、色彩及景观材料等内容,使同学们能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创意模型设计、风景摄影比赛、实地测量等实际动手环节训练,启发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环境感知能力,设计语言以及图纸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奠定较宽厚的基础。

  2014年教学培养计划调整了《风景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学年与学时。授课时间由大一下学期提前到大一上学期,分为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和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I,授课时间分别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总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调整到72学时,为教学内容的充实提供保障。

  从课程内容总体设置上看,新一轮的教学内容中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基础(工具线条练习、仿宋字练习、景观小品平面、立面和剖面绘制、小型绿地透视图、鸟瞰图绘制、分析国内外景观设计师各一名及代表作品)与技能表达(钢笔徒手线条练习、中央大街建筑及环境钢笔徒手表现、“我眼中的东林校园”、小型绿地色彩表现如彩铅、水彩、马克笔表达)两个板块,拓展到环境认知(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实践创新设计(“景观印象”A4纸质模型制作、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及模型制作)及专项研究(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居住区环境调研分析、生态建设主题调研分析、家乡地域景观及文化调研分析等)的五个板块。将授课的内容由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拓展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现场调研、创意动手实践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专业入门之始应培养学生具备素质。该课程注重技术知识的训练,如制图基本知识,钢笔徒手表现,景观材料分类与运用,等。同时,也将艺术教育引入到该课程内容体系中,并加入景观色彩入门基本知识介绍、摄影技术、电脑及软件介绍,等内容,与美术类课程及形态构成等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奖赏能力和创造力。

  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结合理论知识,通过设置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引导、鼓励、启发以及通过学生个人及团队协作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抄绘、描绘、自绘、测绘、速写、查阅、调研、分析、摄影、设计、制作、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素质。学生提交成果方式为图纸、照片、文字及图册、各类模型、PPT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成果的内容及形式的了解,为其日后设计课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彰显。如“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中,同学们对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球王会体育官方app,设计作品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的造型新颖奇特,有的凸显地域特色,有的彰显文化魅力,有的体现可持续利用,作品呈现出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又如在“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中,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为面积为750m2别墅庭院做景观设计,最后通过A1展板展现模型。作品展现出学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图1~4)。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创意实践,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受到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发扬。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教学改革探索目标是更为行之有效且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个人与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通过比较得出,国外高校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在该课程中,尝试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专业情操,尽量避免填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如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第一堂课后布置的课程作业“景观认知――A4纸质模型制作”,要求学生仅利用一张A4大小的纸质模型设计并表达自己对景观的认识。通过教学成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彰显,作品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设计创意。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此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汇报、演讲等教学环节,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个人的A4纸质模型创意介绍、景观小品创意介绍以及寒假作业的专项研究的汇报,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整体对知识认识的拓展性,汇报的严谨性,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由应试教育进入大学素质教育的大一新生,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感性化以及景观直观化是实施实践的有效途径[7]。现场的亲身实践对学生理解景观环境的景观构成要素、基本尺度、材质、空间限定以及意境的体会至关重要。该门课程通过设置环境认知模块(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让学生们通过实测参与到现场实践中来,具体为现场调研、尺度把握、材料认识等来加强对空间的理解,通过绘制落实为专业技术图纸,提高了学生对空间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制图和表达等基本技能。

  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制定学生的合作方式。个人设计有利于彰显个性特征、独立的设计思维和风格,而团队协作有利于加强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此课程中,景观设施尺寸测绘、小型空间模型设计及制作采取两人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课程设计进展顺利,又能够保证每位学生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上内容是《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试探性改革和实践的一点感想和总结,通过改革,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但这些探索在新形势下仅仅是一个开始,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如前导类课程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鉴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开设需具备绘图基础,因此该课程应安排在《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之后开设。美术类课程的《素描》《色彩》和构成类课程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的授课教师应沟通交流各自授课的重点,做到教学内容不重复叠加,针对课程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由于该门课程教学任务量大且时间紧凑,容易导致学生负担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紧而不急的节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基本信息和导向服务。以简单的、多样的方式给游客提供服务方面的信息,使他们有安全、愉悦的感受。二是帮助游客了解并欣赏城市公园的资源及价值。向游客提供多种解说服务,使其较深入地了解公园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三是加强资源和设施的保护,使游客在接触和享受的同时,也能做到不对资源或设施造成过度利用或破坏。四是教育功能。向游客介绍景观形成及其价值,使游客对其科学和艺术价值等有较深刻的理解。

  公园的标识系统由公园的形象标识和指示导向标识组成,前者主要是象征性的形象标志,后者主要是导向功能。

  目前城市公园标识指引系统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系统的、规范的、效力高的、能够表达特定环境与文化的标识。

  许多设计人员和公园的管理者还未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园标识指引系统在引导游客、辅助管理动态空间、丰富景观、提升游览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于标识的整体规划意识相对缺乏,在建立标识体系时往往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创意自由发挥,没有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创建一套完整的公共标识系统并经过科学的论证与考察,使得许多标识还仅仅停留在“能够说明问题”的程度之内。

  目前所见到的各类城市公园标识大都是由专门的标识设计公司设计制作的,设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大都是广告、装璜、艺术设计等类似专业。一个公司或一个设计人员既设计商业空间的标识,又设计文化教育类的、医疗卫生类的,完成的作品往往是有新颖的形式,但渲染的氛围却单调雷同、缺乏对不同类型空间气质的研究与表达;在进行城市公园标识项目的设计时,缺乏对整个公园主题、历史文化背景等的了解。

  公园景点标识隶属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子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是以文字、图形符号、图形标志和颜色为主要信息传递方式,通过科学确定信息内容、合理选择设置位置,从而引导人们在城市内的任何公共场所自由活动的信息系统。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不规范设计和不规范使用导致的识读混淆、理解偏差等现象。许多公园管理者和设计者对标准的认识应用还不够,所以,实际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公园景点导向标识。

  将城市公园标识指引系统的设计纳入到景观总体规划阶段来确定,成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并分为规划和设计两个步骤,从而加强标识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和环境的协调性。根据公园的规划主题、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等内容规划确定标识设置的种类、数量、具置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标识造型、色彩和材料的设计。规划偏向于实现标识系统的信息传达功能,而设计则从艺术的角度来体现标识的美观性和协调性。规划需要对公园及景点的使用功能、布局结构、周边环境、特殊要求等一系列数据,在行为学、空间环境心理学和人体环境工程学等基础理论之上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设计则需要结合环境和景点的人文特色,在符合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加工,让公园标识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起到美化公园环境的作用。

  从目前的行业情况看,一段时间内景观标识的设计制作可能仍由专业的标识公司负责,在标识设计公司内部,建议将设计人员按擅长的空间类型进行对口细化,如某些人员专门从事公园景观等空间的标识设计,使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这类标识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在标识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不断与城市公园项目规划设计方交流、探讨、研究,领会公园的主题、立意、历史渊源,与公园的管理者、使用者交流,了解各自不同的需求,使标识的设计与公园整体规划思想保持一致并满足管理者与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一个好的公园景观标识是一个特定环境的标志,必然体现了这个环境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因此在城市公园标识设计的问题上,必须提倡对特定环境的研究,不但包含自然地域性的因素,还包括地方的人文特征,以保持文脉的延续性。立足本土人文资源,将环境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突出的形象特征抽象化、形象化,并作为人文精神的象征赋予标识个体,力求把标识系统作为人文精神传播的载体来设计,追求艺术与功能的统一,实现标识与环境共融的审美效果,延续历史文脉。

  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国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增多,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正在发挥着高效、便捷的导向作用:人们从进入城市到在这个城市进行活动,直到离开城市都感到方便和自由。我国的文化名城、历史古都众多,其中大大小小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因此公园景点作为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子系统的一部分,加强它的标准化、国际化研究与应用,最终建立起规范、美观、完善的,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做法相接轨的、亲善的、无国界的视觉环境与城市公共游览空间。如在具体设计时,采用“符码化”优先、“代码化”次之、“文字双语化”再次之的运用顺序,以增强国际化沟通能力。图形符号是以象形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文字的一种符号,是自然语言之外的一种图形语言,它与文字相比有其突出的优点:直观简明、易懂易记,便于信息的传递,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都容易接受、理解和使用。

  一套好的标识系统不仅能便捷高效地为游人指引方向、传递信息,还体现着对人性的关怀,实践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考虑老人、儿童及行动不便的人的需求,在合适的位置设置合适高度的指示标识;为盲人准备刻有盲文的触摸式指示标识等。在管理标识的设计中,注意文字与措词,采用温和幽默的话语,能起到规劝和阻止的功能,与此同时又最大可能地保持了游人的愉悦心境。

  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本专业定位于培养园林工程项目的一线管理人员,《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主要是为设计类岗位(如设计员、景观设计师助理)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培养服务的。教改之前,在第二、三、四学期分别开设了CAD、Photoshop、3DMAX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课改之后将CAD课程与《园林制图》课程整合在一起,开设在第一学期,将Photoshop和SketchUp草图大师两大软件结合,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课程主要解决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方案表现等问题,教授学生景观效果图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技巧。本课程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先导课程,在其之前开设有《园林制图与识图》和《园林艺术基础》专业基础课,与其平行开设的有《园林景观手绘表现技法》、《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及园林分部分项工程设计与施工等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本课程建设取得了值得肯定的进展和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做出以下几方面的总结。

  1.专业教学软件的安排。将CAD软件归进了《园林制图与识图》课程,为后续的《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将CAD剥离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以下好处:第一,本门课程教学学时的满足。能留出大量的时间给Photoshop和SketchUp草图大师两门软件。第二,制图与识图作为专业的基础技能,理应作为先行课程开设,完成相应知识理论和技能能力方面的培养。Photoshop和SketchUp两软件在本课程中应各占一半比重。教学改革通过两个年级的教学试验,发现师生都不约而同地将重点和大量时间放在了SketchUp建模上。SketchUp建模封面是一个困难且繁琐的工作程序,即便是使用相应的插件,但终不能达到全面的效果,仍需花时间去完成;园林元素要表现美而自然,使用了大量的曲线造型,绘制流畅的自由曲线在SketchUp中是较难的,也加大了封面的工作量;另外,SketchUp文件完成到后期会特别卡计算机,等待电脑运行出相应步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学生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该软件中,前面本来已经学会的Photoshop操作到后面也生疏了,而且误认为建模细致就可以得到漂亮的成品效果图,忽略了这样一个规律:即想要做出精美的效果图,还是需要大量的Photoshop后期处理工作。

  2.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打破章节的限制,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设计有园林景观彩平图、园林景观局部效果图、园林景观鸟瞰图、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图和夜景效果图共五个教学项目。选择了面积较小、园林景观要素齐全、设计合理、简单易行的真实园林景观项目为例,如别墅庭院景观、街头绿地景观、居住小区局部景观、道路局部绿化景观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景观表现的流程,学习方法步骤,掌握计算机辅助表现的技巧。

  3.学时的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共计90学时,其中讲授30学时,技能练习60学时,理论与实践比达到了1:2。实践操作远远多于理论讲授,符合软件类课程的教学需要,也是软件类课程教学的特点。讲授主要是进行操作演示,对重难点部分加以强调说明,对普遍问题进行解答。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积极引导,及时解决疑问,让学生用自己的第一感触去认识和理解,达到轻松掌握的目的。

  1.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法,引入具体的案例贯穿始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对需要特别加以说明和提醒的地方进行讲解,在适当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深入其中,了解其对软件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疑问,纠正操作上不正确的方法和不好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之下,从临摹到按部就班的练习,通过慢慢熟悉和掌握,最后能够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轻松掌握操作技能,做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作品。

  2.专业课程体系上的安排。本门课程与《园林景观手绘表现技法》同期开设,两课程分别从不同的途径,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景观表现的一些问题,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对本课程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课程的先导课程,因其开设在先,学生的某些专业基础还是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图纸不全的时候,对设计尺度的把握就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了,景观设计方法以及设计规范方面的知识也欠缺,因此给本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课程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在项目案例的选择上要多动脑筋。教学案例和学生操作练习案例的选择与设计都要有从各角度多方位思考。任课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以及实战经验对本课程的教学有较大影响。教师的操作习惯和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作图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能掌握熟练的技巧和科学高效的方法,以前沿的思路和艺术审美角度引导学生。与企业行业长期保持稳定的联系,积极参与更多的实战项目,不断地提高个人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①知识能力方面的欠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只学习了《园林制图与识图》、《园林艺术基础》等两三门专业基础课,在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若前面的专业课程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专业知识构架就更为薄弱了。部分设计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具备,给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扎实基础功底,同时要有提前学习和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行动。②思想意识方面的不足。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意识到本课程对于园林设计方向发展的重要性,或者部分同学把自己定位在施工的专业方向上,因此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兴趣爱好有所偏移。这要求任课教师积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调动学习兴趣。

  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年,基本完成了相应的课程建设内容,从课改的效果来看有成效也存在不足。后期需要将重心放在已经出现的不足之处和新问题上,对反应出的问题在后续改革中需不断地进行调整,努力实现更好地为本课程教学服务,为本专业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1]贾宁.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8).

  景观设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感觉熟悉的名词。说它陌生是因为它是现代设计理念的代名词,我们国家正式运用到这种理念只有短短的20年光景。感觉熟悉是因为在我们的背后,在历史记载和目前仍旧健在的古迹中,还是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目前,具有现在设计理念的景观设计,其概念的界定,至今没有能够被学术界、教育界得到统一的认识。景观设计是一个内涵庞大的学科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我们熟知的很多领域都可以涉及到。并且,景观设计知识层次深广,是一个需要拥有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才能够胜任的工作。

  景观设计,通俗的说就是对“景观”的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能动行为。那么,什么是“景观”呢?《辞海》中有关“景观”一词的定义为:地理学名词。?一般的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特定区域的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者是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直和形态结构相同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类型的概念:类型单位的统称,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照外部特征的相似程度,归到同一类型的单位。像是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在景观学中主要指特定区域的概念。不难看出,《辞海》中对于“景观”所给出的定义是从广义的角度进行设定的。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科,景观设计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直至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针对景观设计所做的概念性解释,个人认为或许是因为景观设计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导致不能直接给出准确的定义。美国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给出的定义是: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职位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协会给出的定义是: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专业,它涉及有关的分析、设计、规划、管理和恢复等。因此,景观设计是一个特别有内涵的系统工程学科,同时也是目前社会迫切需要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前面就曾向大家提起,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学科,涉及到规划、园林、建筑、市政工程以及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范畴。规划是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基础,是贯穿景观设计工程的主导,对于景观设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提到园林,相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现在的景观设计,一些人甚至直接就会认为这是一回事,称其为“园林景观”。因此,园林在景观设计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建筑则是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哪里没有建筑的景观?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建筑存在的景观,带给人的是一种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感觉。市政工程大多数就是我们的道路、桥梁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市政工程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景观设计中,直接通过美术造型的表现形式作为景观设计的内容也是同样重要的。

  从西方到东方,景观设计的发展有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但是前面就提到,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得历史还没有超过拜年,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的发展也仅仅只有十多年,景观设计这个职业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完全得到认可,我们国家景观设计方面的教育也很薄弱。但是放眼望去未来的景观设计一定会是一条可持续发展得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还是强调发扎,因此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要满足当代人以及未来人们的需要,达到现代同未来人类利用的统一;二、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追求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人炸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今天,这种思想具体运用到景观设计领域,就是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这也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以及一定需要遵循的原则。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所谓设计尊重自然,首先就需要我们认识一些自然景观要素的作用,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运用这些自然景观要素,这也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来说,现代景观设计就是产生于人类社会从征服自然阶段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的历程中,根本目标就是为了人类接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最终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自然环境因素就越来越重要了,对自然环境因素的认识和运用可以看作是对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的认识和运用。景观设计要尊重人。人性化设计始终是景观设计的根本意义。设计要尊重人就是需要在进行设计之前考虑到人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需求,满足人的户外活动需要,为人的户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景观设计要尊重文化。景观设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文明积淀和创造性精神都可以在其空间、形状、色彩等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景观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主要强调精神文化内涵的,就这一方面来看,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是这样。文化的因素永远都是会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主题。

  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都不得不来关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面对着日益恶化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再单单需要着赏心悦目的生活环境,真正需要的是健康、生态、安全的生活环境。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的都是关乎到我们本质的问题,所以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分析介绍,可以让更多人真切的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城市主题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1]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设计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设计实践中,则主要与景观和居民环境工程建设为主。因此,景观设计专业与企业实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多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专业,高校应重视专业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对此,本文试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针对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提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景观设计综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市政工程以及园林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广泛,因此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开始关注环境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因此景观设计教学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科学性、艺术学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人文特征的景观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还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景观设计专业重理论而轻实践,基于其多向性特征,多维度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作品。最后,实践教学改革应致力于从实践出发,其对我国景观设计教学的机械性和单一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景观设计具有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对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技术和园林植物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延伸,人们开始关注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个性化以及其他功能。高校景观设计具有培养和输送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基于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应对其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重新制定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作为新兴和快速发展的专业,其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理论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主要分为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三者之间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存在差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方式统一且单一,导致学生对景观设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能力较低。虽然园林专业发展迅速,人才类型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但由于教育方向不明确,多数学生无法满足设计实践的需求。其二,传统教学思想对高校景观设计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滞后性导致高校在教学中依然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强调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在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将绘画技巧、生态环境分析等内容作为重点,但忽视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导致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下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实施,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兴趣不高。学校采取学分毕业制,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论知识学习,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学习压力。学校在实践基地的建立上投资不足,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影响实践性教学效率的提高。

  基于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高校在景观设计的专业设置上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统一性,忽视了学生和企业的个体需求,导致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识不深。根据社会调查显示,艺术专业学生更愿意就读景观设计专业,但一定程度上使从事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学历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而且高校也将景观设计视为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多强调艺术性的教学内容,但忽视了景观设计专业的实用性。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设计不足,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深入设计专业内涵,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较差,基于此必须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景观设计作为我国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居民生产环境的设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方向和设计风格产生了新的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更新缓慢,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景观设计专业涉及多个专业,这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素质。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设计能力不强,尤其是在景观设计相关专业实践上,教师的指导能力不强,无法对实践进行细致的操作和正确的指导。而与此同时,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薪酬待遇体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薪酬奖励,导致教师留校欲望不强。多数教师未参与过企业实践,缺乏实践指导能力。一些教师虽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缺乏设计创新意识,很难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最后,高校在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完善,使人才的分配存在不合理性,往往将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科教师进行组合,无法满足景观设计的多元性,使学科之间的融合成为难题,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为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应聘用一些专业人才,但由于这些人才缺乏具体的教学经验,依然无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景观设计专业受到更多的关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也不断招生。但硬件设施对景观设计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的硬件设施存在明显的不完善现象,许多高校现有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教学设备落后,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教育改革需求。一些高校虽然将这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景观设计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但有的教师专业性较差,使得多媒体的使用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受限于高校发展现状,在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上明显不足,因此导致教学场地不充足。设计方案不完善,设备落后使得的教学实践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制约了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是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安排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分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其通过资料查找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为进一步实现景观设计的生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高校应针对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实施以下策略。

  1.优化教学结构,做好学期课程安排。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

  2.重视教学过程,多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根据实践机会少的教学特点调节上课时间,教师应对学生积极加以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优势,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3.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设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并进行相互点评和自我点评,提高学生的专业修为。

  1.基于景观设计专业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相关联性,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培养内容,强化设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明确教学的专业定位,落实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特点。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制定并完善设计专业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保留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针。景观设计源于艺术,应用于现实,艺术与景观知识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特征也要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增设,实现其余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2.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正确的专业定位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高校景观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景观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设计和实践训练、表达训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的设计能力和高度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意识到,景观设计实践与工程实践应成为该专业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以设计课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基于景观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景观设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结合。

  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的通过培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培养满足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企业中具有设计实践能力的人才引入高校,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其教学能力,从而对高效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安排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以提高其设计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从而促进企业教学效率的提高。鼓励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开设设计室,接洽景观设计项目业务,从而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邀请一部分学生进入自己的工作室,使学生参与更多的设计实践。了解景观设计实践所需,从而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要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67页)实训基地,增设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空间,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实验室、景观材料实验室、模型实训室都是必要的。学生在实验室活动中,其对设计流程、设计方案以及设计创新产生了新的认识,对其设计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是必要的。这要求学校进一步与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机会。尤其是与当地的设计院和企业相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当然,高校在校内基础课程教学时,应致力于确保其教学知识的扎实性,以满足企业运行的需求,这样可使学生获得企业的认可,解决企业的人才匮乏问题。只有将校企合作进行到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后,与行业相关的协会也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求高校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通过与其合作,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枝,有着特殊的教学原则。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应把握设计类课程的一般教学规律;二是要与当前的设计风格和特点相符合。安排课程内容时应注重基础和实践相辅相成,“基础”是地基,“应用”构建在其上;此外,植物景观设计又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它需要结合环境艺术学、生物学、林学、伦理学、人类学和人体工程学等专业和学科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

  专业基础是设计出色的植物景观的必备条件,在学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之前,需要掌握与植物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有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手绘技法、设计初步、环境艺术学、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花卉学、盆景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是构建基础理论知识,它是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主要涉及植物造景设计原理、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园林史等内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需要渗透到工作室各个项目教学中去,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表达广场、街区店面、居住区、公园等室外植物空间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注重景观设计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植物造景的理论和方法,增加学生今后在相关岗位上的就业竞争力。

  专业实践能够体现理论教学在应用领域的教学效果,是理论和应用对接的过程。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考察学生的植物景观设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城市中植物景观能够充分考察,认真总结,将考察内容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增加学生景观设计与城市景观的契合度,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推荐学生去专业景观公司进行学习实践。

  建立一支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于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学科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景观设计本身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又是一个重视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到公司、企业锻炼,不断吸取一线设计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另外,聘用高级专业人才充实教学团队,比如景观公司设计师等,这类专业人员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能从实际把握景观设计,传递给学生最新的设计内容,对整体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方法中自发地学习,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来看,学生对于植物造景缺乏整体认识,部分学生对植物搭配还缺乏实际认识,因此,让学生抛开理性的教材,开拓视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景观让学生对植物造景有感性认识。通过对植物的整体规划布局、空间布局、层次搭配等方面的分析和评判,激发学习兴趣,能够表达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居住区中的植物选择时,有的同学就从“人的需求”出发,选择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植物种类。所以,教师应给学生表达和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能够自由创造,产生创造性思维。2.加强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今,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机械地记和听,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渐渐不会思考、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对自己的设计缺乏自信心,这些都是“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后果,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西方国家的高校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是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会自主地去查找资料进行总结汇报。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王受之教授介绍过,几乎所有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比如对某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由机械地学变成灵活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设计要点。如在项目设计之前,教师除了介绍有关项目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还要增加认识植物种类的课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帮助他们认识了解植物的名称、形态和体量;此外,还需加入优秀设计案例的鉴赏,通过优秀设计方案让学生总结归纳,便于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借鉴和学习。拟定设计项目时,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项目进行规划,鼓励学生将景观设计公司企业中的项目带到实践环节中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比自身的设计方案与公司企业的设计方案,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设计能力。

  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内容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培养较重要,笔者提出按“理论+专题”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专题实训,并结合就业市场,确定由理论讲解和设计训练两个主要模块。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标性、启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专业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贴现在景观设计课程的现实意义,掌握专业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在教学中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专题:

  1.古典园林景观专题,对于古典园林景观的的认识,主要结合不同的时期的景观形式介绍。搜集资料,让学生对所选的特定时期的景观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做简介的教学方法。

  2.景观设计程序与表现专题。了解景观设计的流程,从草图到方案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细节,在设计表现中如何应用。逐渐使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3.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专题。授课教师应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选出有重点、难点知识,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对知识点归纳,结合景观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了解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及资料,总结出课程学习中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课程内容坚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导向,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调整各部分前后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尽可能多结合景观设计新思维、新观念进行设计体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结合作品展示,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中设计实践的内容以单项设计、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更贴近的内容为主。整套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图和详细设计图。总体设计图包括设计说明、总平面图、景观分布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主入口设计图(平面、剖面、透视图)、效果图。详细设计图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图、地面铺装设计图、照明设计图及植物的配置图、鸟瞰图及材料的列表。总平面图展示了方案的总体布局,包括山、水体、植物、建筑物的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地阐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说明构思,深化设计主题。功能分析图清楚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几个区域,结合设计构思分析各区域的合理性。如何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景。

搜索